生活經濟學:
為什麼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?為什麼投資散戶常被法人佔便宜?為什麼產地菜價慘跌,市場菜價仍舊不動如山?
少了經濟學的基礎訓練,我們不會是個好的消費者,因為不知如何在眾多商品中下明確判斷;我們稱不上是好的投資者,因為不知哪個投資項目對自己有利;我們也不是一個好公民,因為無從分辨政治家的各種承諾的真假與好壞;同時,我們算不上是稱職的工作者,因為不明白如何選擇行業與職業;我們同樣難以參與全球經濟,因為不知如何在知識爆炸的環境中,篩選對自己最有用和最重要的知識,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決策。
我們想要獨立做主,就沒有權利做一個經濟文盲!
本書將由15位台灣本土超級教授,帶你深入觀察各種生活現象,解讀背後的經濟問題。
知識經濟學:
何謂知識經濟?
知識經濟和傳統經濟有什麼不同?
什麼樣的誘因和制度,能促進知識的生產及運用?
炸彈會失傳?
核武領域中,內隱知識是如此重要,工程師只要出現一代斷層,就足以遺漏大量程序,因而遺忘核武「是怎麼做出來的」。
輪子也可申請專利?
為了降低成本、縮短等待時間,各國專利審查程序已盡可能簡化,創新者(及投資人)因而得利。不過,這種制度產生的權利也較為薄弱。一個滑稽的例子是,澳洲專利局最近受理一宗名為『圓周運輸設施裝置』的專利申請,而這個申請標的其實就是輪子!
瓦特發明了蒸氣機,卻阻礙了機械工業一世代的發展?
1775年,英國國會將核發給瓦特的專利延展二十五年,這無異於將一項莫大的權力交給一個思想早已僵化的人。如果他的獨佔權在1783年就到期,鐵路會更早出現在英國。
知識經濟時代,使用者也可以變成開發者?
Linux能夠結合網際網路四面八方的數千位使用者,並運用他們的智慧,和Linux相較之下,微軟為了維持研究團隊所花費的數十億美元,看來十分昂貴。
化學家利用蒸餾器、曲頸瓶和試管等器材,從最有趣的化合物中,蒸餾出新知識。這座『知識工廠』不眠不休地運作,但工廠裡仍然有些曲頸瓶還沒有連到其他儀器上,有些試管也阻塞了,甚至還有名小小化學家把某件蒸餾器據為己有,想要使用它的人都必須付費;不過,也有其他人合力建造了一具共用的曲頸瓶。
|